跳到主要內容區

Top

C'est la vie(這就是人生)!

婉儀老師說,在巴黎住了十年,與其說在法國為了念書,倒不如說,在法國為了生活!
婉儀老師說,在巴黎住了十年,與其說在法國為了念書,倒不如說,在法國為了生活!

 

編輯的話

法國的文明走在世界的前端,法國人對於工作與生活的詮釋,亦是相當有自己的見解。哲學所的楊婉儀老師,用哲學家的眼來觀察法國人對工作與生活的態度,是洗滌心靈的好文,非常值得一讀!

 

C’est la vie(這就是人生)!

楊婉儀 國立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專任教授兼所長

 

 

在巴黎住了十年,與其說在法國為了念書,倒不如說,在法國為了生活!

說到生活,熟悉一點法國文化的人,往往就會想到C’est la vie(這就是人生)這句話。但若從這句話所透露出的,對於無法預期之跌宕人生的體悟,不難發現,巴黎的生活或許不如同一般人所想像。事實上,從巴黎症候群(Paris Syndrome)這個原本指日本人在實際前往巴黎後大失所望以至於陷入崩潰狀態的專有病名就不難看出,將巴黎與浪漫畫上等號,無疑是一個非常「浪漫」的錯覺。

事實上,巴黎的現實可能是狗屎處處、沒有便利商店、沒有街邊小吃、沒有空調。古老美麗的建築裡,房間隔音不佳、房型奇特、沒有電梯或者電梯狹小只能容下一兩人。人與人關係冷漠互不搭理,更遑論地鐵裡總不乏流浪漢和小偷。

既然巴黎的現實是這樣,那為什麼會說:「在法國為了生活?」這或許關乎「何謂生活?」這一觀點的差異。

 

 

午後在陽光下閱報進食。然而,將巴黎與浪漫畫上等號,無疑是一個非常「浪漫」的錯覺。

 

 

何謂生活?

一般情況而言,一談到生活人們最快聯想到的是工作和薪水,並由此將想像擴及到沒有足夠的錢過不了好生活的憂慮。

但對於許多法國人而言,除了生活不等於工作外,工作與生活的關係也未必與賺許多錢劃上等號。前者除了可以從法國每周35小時工時、有許多國定假日、每年安排時間度假等習慣等可以看出之外,也可以從員工有權在非工作時間拒絕任何與工作有關的連結(也就是le droit à la déconnexion),看出法國人對於私人生活的重視。

或許有人會說這是因為法國的社會福利制度很好,所以不用長時間工作也可以過日子,所以他們才可以好好生活。但在關注福利制度優點的同時,也別忘了法國連續6年蟬聯歐盟「最重稅」的事實,也就是說法國人(比如法國單身上班族)1年有199天薪水必須繳給政府(註1)。這意味著相對於台灣人,法國一般民眾可以自行調配的金額是相當有限的。而此種情況也說明了為何對於法國人而言,工作與生活的關係未必與賺許多錢劃上等號。但重視工作與休息平衡法國人,即使未必賺許多錢,每年卻願意花錢去度長假。這樣的生活方式,或許正與法國人對於生活的想像有關。

如同《艾蜜莉在巴黎》的情節,人們總是容易將巴黎等同於美食、俊男美女等奢華樣板畫。一旦奢華成為了美好生活的刻板印象,金錢與美好生活的關係也就被悄然地畫上等號,並因而使得嚮往美好生活的人更加努力工作,以求獲得更好的報酬作為支付美好生活代價。但弔詭的是,此種工作為了生活的邏輯,卻反而逐步吞噬生活,終至演變成工作就是生活的存在樣貌。

 

 

如同《艾蜜莉在巴黎》的情節,人們總是容易將巴黎等同於美食、俊男美女等奢華樣板畫。

 

心流理論

即使大多數法國人的生活與連續劇的情節有所出入,但在工作上他們可以準時上下班也有足夠的假期。你可不要誤以為這表面上看起來不夠長的工時等同於生產力不足,事實上若從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所提出的心流理論(Flow)而言,以聰明工作所成就的高效工作品質取代辛勞工作或是長時間工作的更有效率的勞動型態(註2),無疑將法國人從工作就是生活的存在樣態中解放出來。雖然法國人也許不盡然意識到或者認同休息與更高的工作效率間的關係,但此種工作模式卻讓他們的生活具有「在工作時專注投入,休息時充分休息」的可能。

此外,即使沒有很多錢,但每年規劃前往鄉下或海邊的長假,在接近大自然的度假屋中過上買菜、煮食、游泳、慢跑、閱讀等日常生活,就如同回到專屬於自己的querencia(註3)。而此與比爾.蓋茲在思考週(Think Week)搬到華盛頓奧林匹克山脈的湖邊別墅相仿的生活方式,也在放鬆精神壓力、消解緊張、平衡交感與副交感神經重整自己的身心狀態之餘,悄然地提升了創造力與洞察力。

因而若從心流的理論來看法國人的生活方式,將發現此種生活型態不僅有益於身心健康以及創造力和洞察力的提升,也同時能夠增加工作效率,達到生活與工作平衡的最佳狀態,而這也正是為什麼說:「在法國為了生活 !」的原因。

 

一般法國人即使沒有很多錢,也盡量每年規劃前往鄉下或海邊度長假,在接近大自然的度假屋中過上買菜、煮食、游泳、慢跑、閱讀等日常生活。

 

C’est la vie !

在上述的分析後不難發現,美好生活並不必然與許多金錢緊密相關,「舉例來說,吃東西是享樂,但是要在品嘗食物當中獲得樂趣就不是那麼容易了,除非我們像美食家一樣,投入注意力,仔細品嘗食物帶來的各種感受。」(註4)若以法語的貪吃美食者(gourmand)與品味美食者(gourmet)這兩個詞進行比較,相對於達到慾望滿足的前者,後者除了口腹之慾外更著重於在沉浸式的體驗中所培養出的品味與鑑賞能力。

因而與其將法國美食體驗與米其林畫上等號而著重於昂貴奢華,不如關注於如何有品味地體驗食物帶來的各種感受。懂得品味食物,不必然取其昂貴奢華,而是能分辨不同食物各自新鮮獨特的滋味以及多種食物混和揉雜後多重層次的複雜,並為之讚嘆。就如同嘗盡人生的千滋百味後所悠悠然道出的:「C’est la vie !」一語中的地道出生活的意涵一般。

 

 

 

註1:駐法國代表處經濟組,(2021年7月20日)。〈法國上班族一年當中須工作近200日才夠繳稅,為歐洲最重稅之國家〉,《經貿透視—-歐洲商情》。https://www.trademag.org.tw/page/newsid1/?id=7845304&iz=2

註2:從英國非營利組織4 Day Week Global、英國智庫Autonomy、劍橋大學與美國波士頓學院的研究人員所招募61家英國企業共2900名員所進行的實驗顯示:「6個月的收入大致持平,但辭職人數減少許多;另外,也有三成的公司表示生產力甚至小幅提升,15%的公司則看到顯著提升。在員工方面,他們回報了此實驗對個人生活、睡眠、心理健康、平衡家庭經營等各式好處。」天下媒體中心--田孟心編譯(2023年2月22日)。〈全球最大「每週工作四天」實驗出爐:91%企業願意繼續〉,《天下Web only》。https://www.cw.com.tw/article/5124825

註3:「在西班牙語中,『querencia』代表著精疲力盡時可以休息的空間或尋覓專屬空間的行為,原意是『感情、熱愛、歸巢本能、安息處』等」趙又奭著(2023)。《深度休息,喚醒內在最好的自己》, Loui譯,台北市:方言文化,頁269。

註4: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著(2020)。《心流》,張瓊懿譯,新北:行路/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頁82。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艾蜜莉在巴黎》劇照。)

本文同步刊登於 獨立評論@天下

瀏覽數: